如果你是一个熟悉历史的人,也许会知道在二战时期,有着无数的国际人士相继来到中国,进行着人道主义的救援。他们之中有着著名的白求恩大夫,也有着像科栎华、米勒这样优秀的知名人士,他们在特殊年代、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和事迹,也将被人们传颂着。
但是在他们之中有着这样的一个特殊人,也许当你听过他的故事之后,你会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像小说里描绘的那样神奇。
他与友人斯诺德同行一同来到中国,身兼医生和记者双重身份的他,年轻时就获得了日内瓦医学博士学位。踏上中国的土地,让不远万里、风雨无阻的他感到亲切,毅然决定投身革命。
他是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为自己取了中国名字,并且还娶走了延安的第一美女作为妻子,但他更显著的成就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奉献一生,在中国生活了整整55年,为近代中国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和努力。
他叫做马海德,这是他的中国名字。英文名叫做乔治海德姆,他于1910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叫做布法罗的城市,他的祖籍原是属于黎巴嫩。少年时的他似乎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在美国时,他进入到了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医学预科班,之后又远赴瑞士日内瓦攻读临床专业,并最终在1933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不过那时年轻的他远远不会想到,他的人生将和一个矗立在亚洲的东方大国结缘,这将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不久,海德姆听闻起中国流行起了东方热带病,于是便启程前往上海,在这里开设了自己的诊所,用以治病救人。这期间他结识了宋庆龄、史沫特莱和艾黎等人,并在他们的介绍下加入了他们自己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小分队。
那个时候的延安,医疗条件相当匮乏,毛主席与海德姆谈话时便提到,希望他在游览延安时能够到这里的医院看看走动,并对这里的医疗条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当走遍延安的各个角落时,海德姆的感触很多,他毫不犹豫地对斯诺说道自己喜欢上了这里,愿意留在延安做出自己的贡献。
之后不久,海德姆与延安当地的战士们一起砌墙盖房,最终建成了第一所延安医院,医院投入使用后,不管是大伤还是小病,海德姆都照样诊治,缺医少药时他会写信向《今日中国》的主编写信,希望能够对中国的医疗条件提供帮助。
尽管被誉为“万能博士”,尽职尽责,但是马海德自己的个人生活也是当时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有的还愿意为他做媒,找一个合适的对象。只不过由于他是外国人,难免会有些不便提及的话题,便一直没有下落。直到有一天,一件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的事情发生。
实际上这个叫做周苏菲的姑娘可是大有来头,在当时的延安,论姿容没人能够与她相提并论。15岁那年她为了逃避家庭的包办婚姻,来到了上海参加线年经过党组织的介绍成为了党员,自此投身于革命之中。
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她和马海德的故事的起源看起来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可当了解事实的真相时又是那么的难以置信。周苏菲有一次患了感冒之后,便来到了马海德的医院看病,当时这个操着一口流利陕西味普通话的老外顿时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的医术加以钦佩。
后来有一次住在自己隔壁的一位孕妇要接生时,也是周苏菲去请马海德过来帮忙。久而久之他们的距离和感情也就渐渐地拉近了,最终在1940年时他们在延安当地的一所饭店举行了婚礼。
自那之后,马海德继续承担起自己医生的职责,而妻子周苏菲也一直从事着电影与话剧的工作,两人一同相辅相成,共度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的中国国籍签字,他也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友人,而他和妻子也在那之后在北京的一所四合院内一起走过人生漫长的岁月,原本当时给他安排的是一座豪气的小洋楼,但马海德依然选择了北京这所并不起眼的四合院。
也许此时在他心中,他已经是一名中国人,并没有什么权利享受特殊的待遇。在马海德去世后,妻子周苏菲也将他未尽的事业承担起来,完成丈夫之前的心愿。
而他自己也为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便是在晚年时他依然亲力亲为,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他的人生没有遗憾,也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追忆的故事,不得不为之称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